首页 > 城事 > 详情
8年坚持为55名残疾朋友鼓与呼,他成了“贴心人”
时间:2021-05-16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记者 杨昱 通讯员 张琼
分享到

三湘都市报5月16日讯(记者 杨昱 通讯员 张琼在长沙市天心区新开铺街道桥头社区,一提起党贾,大家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位右手行动不便,脸上却总是挂满笑容的小伙子。作为社区的残疾人专职委员,他特别理解和同情残疾人这个群体,并尽其所能为其解决问题,8年时光,党贾一直为辖区55名残疾人鼓与呼,成了广大残疾朋友们的贴心人,他也被残疾朋友们亲切称呼为“小党”。今日,正值第31个全国助残日,三湘都市报记者采访了“小党”,听听他的助残故事。


用平等的姿态,去与每一位残疾人交心

现年31岁的党贾,自小生下来右手残疾,是在山西省大同市社会福利院长大的。2013年6月,他经长沙市天心区残联选聘考试,被录取到天心区新开铺街道桥头社区担任专职委员,至今已有8年。桥头社区现登记在册持证残疾人55位,他每天都会带着工作本和笔,骑着老旧电动车走街串巷,去辖区残疾人家走访,了解他们的近况和需求。

“以前是自己得到社会帮助,现在是自己回馈、感恩社会,个人也从中得到了成长。”党贾说,与残疾人打交道,他会放下姿态去接触,去残疾人家里就当是去亲戚家里,“或许同是残疾人,彼此能够感同身受。接触久了,也晓得了残疾朋友的真正需求,物质生活是其次,主要还是融入社会大家庭的期盼。”



社区里,有一对重度肢残人姐弟,由奶奶独自照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013年,刚入职的党贾就走访了这个家庭,当时兄妹俩才8、9岁的年纪,正值求学教育年龄段,可学习异常困难。为帮助这个家庭,党贾专门为其制定了帮扶计划,组织高校志愿者轮流上门开展上门陪伴与学习教育服务,教他们学会使用微信和qq,2018年起,姐弟俩的受教育程度达到小学六年级的水平。此外,党贾还帮他们申请了低保和残疾人两项补贴。8年来,这家人有了自己的房子,教育、生活、精神都得到了提高。

“刚与残疾朋友接触时,言语不便的,我们会互相写字沟通。慢慢的,开始用手机打字交流,他们有需求不会写太多字,比如问残疾人两项补贴到没到,直接会写‘钱到了吗’。”党贾说,8年时间,上门走访残疾人家里累计服务次数1377余次,是申请辅助器具,医疗救助,还是就学救助?他都铭记于心。“正是与残疾朋友的交心,彼此间建立了信任,也让我工作变得更加顺利。”



搭建“残友心家园”,鼓励融入社会大家庭

“很多残疾朋友是渴望能融入社会的,他们想为社会做贡献,证明自己的价值。”党贾说,社区有一位肢体残疾朋友,30年“渐冻人”。早些年,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每次社区有活动,他都会积极响应,还是主动通知认识的残疾朋友参加,或是帮忙传达重要消息。“他告诉我,自从社区有了残疾人协会,有了残友心家园,他的笑容多了,反映情况、申请救助都有了渠道。”



为了给残疾人安一个温暖的家,党贾创新工作方法,于2016年带领残疾朋友成立了“残友心家园”,通过各种活动来扩大残疾朋友的社交圈子。“在与残疾朋友的交往中,我发展5位成为了志愿者,他们各自负责一个片区,每次有活动,能确保大家都晓得,并愿意来残友心家园参加社交活动。”党贾说,借助这样一个平台,很多残疾人互相交上了朋友,还与很多社区居民建立了联系,“生活圈子的扩大,他们的心态也变得积极乐观起来。”

2017年,党贾还在天心区创新提出“1+1+2”助残服务模式,由社区1名专职委员+1名残疾人家属+2名残疾人邻里或2名志愿者组成,在提升社区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让残疾人与家庭、社区紧密相连。随后,他还组建了3支高校志愿助残服务队和1支社区党员志愿助残服务队,不定期开展“一帮一”、“众帮一”、“邻帮残”助残活动。正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党贾不仅获得了全国辅助技术工程师(肢体方向),全国助理社工师等资质,并荣获了诸多省市区残联荣誉。



党贾告诉记者,从需要别人帮助到帮助别人,自己慢慢变得成熟。助残工作要付出很多,但也能收获信任、友情等等。“与残疾朋友交流时,我会发现他们不少的闪光点,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大家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特别是平台的搭建,社交的圈子广了,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也就更近了。”

责编:陈舒仪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