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湘快评 > 详情
三湘快评丨破除“35岁歧视”,给社会发展更多可能性
时间:2021-02-25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评论员 张英
分享到

三湘都市报评论员 张英

春节过后,招聘就业市场暖流涌动。记者发现不少企业招聘都要求“年龄限35岁以下”,有的甚至提出“员工90化”,导致“35岁+”与“40岁、50岁阶段”人群一道成为“就业困难人群”,部分人士面临失业、家庭收入下滑等困境。受访专家建议通过各种措施引导“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守护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

“35岁现象”表面上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困境,从深层次来看,也和职场生态、社会舆论等外部环境分不开。譬如,在中国,尽管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萎缩等问题,许多企业仍偏爱精力充沛的年轻毕业生而非中老年人,因为同样的工作给前者的薪酬更低。这种趋势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科技行业中最为明显,许多互联网企业推行“996”工作制,多数35岁以上的开发人员被认为年龄偏大无法承受。而由于“年龄歧视”在职场已经成了难以破除的规则,大多处于相对弱势的劳方没有“议价权”,常常是在35岁这个年龄坎上被“优化”,即使没有被优化,也只能忍受被用人单位排挤和边缘化的现象。

这些年,由于相关法律的出台,“性别歧视”在职场中逐渐得到改善,“年龄歧视”却依然显性、隐性地存在。其实年龄歧视在许多国家都属于非法,但由于我国并无相关法律保障,因此这种用工“内卷”模式所产生的后果往往得由个体买单。也因此,35岁人群是最易爆发“职场焦虑”的群体。“中年职场焦虑”已经成为社会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实际上,一边是35岁年龄歧视,一边是日趋严重的“用工荒”。再加上近年出生率的不断走低导致市场劳动力供给减少,进而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蝴蝶效应”,吃劳动力“红利”的现象在未来可能将不复存在。如果再放任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歧视现象,那么未来的用工难、用工荒将进一步加剧,闲置的人力资源越来越多,也会进一步影响其他方面。因此,重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参与率显然是当前中国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破除就业中的“中年歧视”,立法制度保障不可或缺。事实上,很多国家都有反年龄就业歧视立法,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对40岁以上任何年龄段者给予平等就业保护,同时允许了一些特殊场合的年龄限制。对此立法,也是为了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让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另外,政府、社会、用人单位还需形成合力,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要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抓好落实,创造更为公平的就业机会,也要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制度化、规范法、长期化,开拓更多职业发展渠道。用人单位需在激励和培训机制上下功夫,帮助员工纾解职场焦虑。早在2018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建立健全一整套人才培养机制,为更多人提供广阔就业空间,也是政府、社会、用人单位的共同责任。

只有缓解和克服“35岁危机”,社会活力才被更好地激发出来,职场才更加充满激情,用人单位和个人也才能更好地发展。

责编:胡元媛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