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湘快评 > 详情
“奇葩证明”为何“阴魂不散”?
时间:2020-11-05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评论员 张英
分享到

三湘都市报评论员 张英

根据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的“公证书办理难银行存款无法取出”问题线索,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第十一督查组赴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进行了实地督查。督查发现,群众反映情况属实,惠州市惠阳区公证机构存在不担当不作为、为民服务意识不强、漠视群众利益等问题,导致群众七个多月无法办理继承公证。

为了取出已去世的父亲存在银行里的7万元存款,陈先生踏上了办理继承公证、证明“我爸是我爸”的漫长循环之路。尽管有与父亲共同落户的户口本,公证处仍然要求户籍所在地派出所或居委会出具亲属关系证明。而这类证明,属于公安部、民政部明文规定的“不再出具的证明”之一。最终,公证处的回复是没有证明就无法办理公证。

历时7个月,当事人陈先生愣是没有开出银行所要求的“我爸是我爸”证明,继承父亲在银行的存款也就一直搁置。毫无疑问,这与目前我们不断简政放权、要求各行各业取消不必要的奇葩证明、方便群众办事的社会期待不符,而更让人疑惑的是,为了改革精简工作流程,民政、公安和社区等部门单位已经停开了不少繁琐证明,但到了实际操作层面,这类证明“我爸是我爸”的奇葩事件却依然时不时出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从整个事件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之所以奇葩证明难以消失,一是跟“懒政”作风相关,一些公共服务部门长期懒作为、不作为,为了规避自身责任,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抛诸脑后,譬如户口本既然是公安机关出具的法定证明,也足以证明父与子的关系,公证处为何不予采信?这恐怕不是不懂法,只是懒作为的习惯使然。

二是跟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相关。2017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会议上提出五大改革重点,其中就包括了戮力破除政务大数据共享壁垒,全面推动大数据在政府内部的共享,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公民的死亡信息在地方的有关部门应该都有记录,如果相关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信息能够公开,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共享,那么无疑就会降低不少办事成本,在信息化社会,这原本是不难做到的,然而去政府部门办事的时候却仍然因为信息壁垒而导致民众跑了一趟又一趟,凸显了地方部门的政务信息破除壁垒的进程缓慢,互通建设严重滞后。

部门机构工作人员以规定为理由,墨守陈规,不愿担风险,而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建设又远远不够,最后都得由普通民众来买单,因此奇葩证明始终“阴魂不散”。而只要对“放管服”改革缺乏主动性,骨子里没有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在整体上解决好理念转变(为谁服务)、技术进步(怎样服务)的问题,就必定导致政出多门,相互推诿,把惠民政策消解在各说各话的官僚生态之中。

要杜绝奇葩证明,还是要在“放管服”的改革中不断增加基层政府相关部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促使各部门工作人员努力提升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降低民众办事成本,民生无小事,不要老是等督查组到来或媒体曝光才重视。

责编:胡元媛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