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科 > 详情
李三福:杏坛风采,一脉相承
时间:2019-12-18 来源:三湘都市报
分享到



李三福,男,1965年3月出生,湖南东安人。199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2004年7月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曾任湘潭师范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政治系党总支副书记,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院长,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现任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湖南省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1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3项、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重点课题1项、湖南省职业教育教改重点课题1项、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项、湖南省高校精品课程1门,在《教育学报》、《中国教育学刊》、《外国教育研究》、《江苏高教》、《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教学语用学原理》、《教育科研评价论》、《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原理》、《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特质与学生学习质量的实证研究》4部,获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湖南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李三福校友工作的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专门腾出了一间办公室,作为华师大湖南校友会的联络点。这里挂满了华师大的历史老照片、校友会建设时的珍贵照片,放着华师大湖南校友联谊会成立纪念册,和各种与校友会相关的纪念品。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校友们对母校的真挚情感。

在烈日炎炎的八月,我们在这个温馨的校友大本营,见到了李三福校友,和陪同前来的朱智校友。

1、“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态,我选择了华东师范大学”

从湘潭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后,李三福校友留校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政管理工作。当时湘潭师范学院的党委书记王凤飞认为,学校对党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还不够,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整体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王书记在参加全国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会时,认识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陈桂生教授,两人很投缘。于是,1996年上半年,华师大和湘潭师范学院在湖南湘潭共同举办了德育原理研究生课程,有60余人参加,揭开了华东师大与湘潭师院合作培养人才的序幕。众多华师大名师来湘潭师院授课,如施良方、陈桂生、熊川武、杜成宪、吴志宏等教授。

李三福校友在课程学习中感受到名师风采,对华师大心生向往。在学校政策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双重驱力下,李三福校友决定继续深造。了解到华师大的教育学在当时排名全国第一后,“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态,我选择了报考华东师范大学。”

师大名师在李三福校友6年攻读硕博的时光中,留下了历久弥深的印记。“印象最深的是我的硕导袁振国老师和博导熊川武老师。他们在为人、做学问方面都十分严谨,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



谈起严师,李三福校友笑着回忆起一件昔年趣事。有一年寒假,华师大在大年初八开学。当时火车票很紧张,有同学问熊川武老师,是否可以推迟几天再来学校?熊老师回答:“那你就可以不用再来了。”得知熊老师的强硬态度后,李三福校友想方设法买了一张从湘潭到上海的硬座票。上车时,几个朋友帮忙从窗口将行李塞了进去,由于人太多,根本就找不到座位。李三福校友当即决定到餐车去,跟着车上买货物的小推车(先后跟了3台),费尽千辛万苦,最终到了餐车,花了100元钱在餐车里买了个座位(免费供应晚餐、早餐两碗面)。按时回到学校。

“尽管我的老师们要求严格,但他们对学生都非常关心。熊老师的导师瞿葆奎先生,袁老师的导师金一鸣先生,还有华师大老校长、著名教育家刘佛年先生,都是治学严谨且关心学生的好老师。华师大名师们远大的理想信念、严谨的治学品质、厚实的学术功底、热心的人文关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师人。”

严师出高徒。在老师严格要求的同时,李三福校友自己也十分努力和自律。在师大的时光里,有两件事令他印象最深刻。第一件是他坚持每天下午在学校操场上跑二十圈。“我在跑步前先把洗澡准备好,跑步回来后就洗澡,再去吃饭,吃饭后和同学们一起去散步。我一直如此,坚持得很好。读书时我感到压力很大,因为我是作为湘潭师范学院的副处级干部去读书的,当时年纪已经比较大了,所以我很珍惜读书的机会,上课认真听讲,晚自习也抓得很紧,只能利用吃饭前后的空闲时间去锻炼。”

第二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学英语。华师大对硕士、博士的英语水平要求比较高。李三福校友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于是每天早上在中北校区的夏雨岛上读英语、学单词、背范文。最终,所有的努力都获得了回报,李三福校友圆满地完成了学业任务。

2、“大学里最重要的是学习思维方式,学会知识迁移”

谈到大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道路时,李三福校友表示,在大学里,除了要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学会知识迁移。很多人文社科、理工科的学生毕业后改了行,但他们在新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就是因为学会了创新的思维方式,做到了知识的迁移。

李三福校友以自身经历为例,进一步说明知识迁移的重要性。在华师大读博期间,李三福校友曾在构思论文选题时遇到瓶颈。但在熊川武老师所开的书单中,有很多英文原版书和哲学书。李三福校友将这些书全部看了一遍后,将语用学知识、语言哲学知识迁移到教育学中,开创性地完成了博士论文——教学的语用学研究。“越是抽象的知识就越容易迁移,比如哲学知识。”李三福校友告诉我们。

再一次知识迁移的经历产生于学习与工作期间。李三福校友的工作岗位是办公室的文秘工作,先后有8年的经历,一直干到办公室副主任,曾经颇为头疼枯燥的案牍工作,由于李三福校友将其与读硕、读博期间的论文开题论证、课题申报二者融合贯通,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李三福校友认为,论文开题论证、课题申报就是一个综合材料,而且是提供了提纲与规范要求的综合材料。在这种认识的指引下,他不仅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而且使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李三福校友用自身经历,为苦恼于专业和就业矛盾的大学生们解答了困惑。他告诉我们,只要在大学期间扎实学习知识,掌握过硬的方法、能力、态度,注重知识的迁移,将知识灵活运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即使工作领域和当前学习的专业没有联系,也能轻松胜任。

此外,李三福校友还着重谈到了大学校园的文化熏陶。他说,每一所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和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里的师生,为他们的人生打下深刻的烙印。校训是一个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华师大“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在自己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就产生了深远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3、“作为教育家,他一见到孩子就完全忘我,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从教育学系毕业后,回到工作岗位上,李三福校友传承在华师大习得的文脉与风采,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异彩纷呈。他任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时,跨越式地振兴和发展了湖南科技大学的教育学科;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时,工作有声有色,主持申报了博士后工作站和与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将湖南省的教育科研工作推进到全国前列,每年的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都有湖南省的典型经验推介;现在的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在李三福校友的带领下发展非常迅猛,呈现出人心齐、人气旺、事业兴的可喜局面。

李三福校友不仅在工作实践中弘扬华师大精神,践行教育家本色,而且在指导、帮扶佛年学校的建设发展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教育实践硕果。佛年学校位于湖南株洲醴陵,原名“大林小学”,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刘佛年先生的母校。2014年9月,为纪念刘佛年先生诞辰100周年,“大林小学”更名为佛年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附小与醴陵市教育局签订协议,对口支援佛年学校。



一同接受我们采访的华师大湖南校友会秘书长朱智校友介绍,在支援佛年学校方面,李三福校友亲力亲为,付出巨大努力。自佛年学校2014年挂牌后,李三福校友每年至少去调研2-3次,带去名师等各种资源,资助困难学生,慰问华师大佛年学校的夏令营营员,等等。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还设立了专项经费,对口支持佛年学校。

更重要的是,李三福校友发现,可以利用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专业资源优势,帮助佛年学校走向“农村特色学校”的发展道路。根据教育部的意见,农村学校要办好,主要的目标是建设“农村特色学校”。醴陵以陶瓷、烟花为特色,而陶瓷是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特色专业。为了提高学生对陶瓷的认识,李三福校友将科技职院的年轻教师带去佛年学校,让佛年学校的孩子们动手体验制作瓷器的过程,增加他们对本土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

“陶瓷的故乡要促进陶瓷事业的发展,培养陶瓷工艺的传承人。”怀着这样的理念,李三福校友为佛年学校带去了丰富的教师资源,帮助学生们“练童子功”,让孩子们从小充分接触陶瓷的相关知识。以前,佛年学校尝试进行桥牌、围棋等素质教育,但不能很好地彰显地方特色,并且师资也有限。在李三福校友的努力下,佛年学校选择传承富有地方特色的陶瓷技术,并且拥有了大学教师师资,开辟了新天地。现在的佛年学校,是整个株洲市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是醴陵市最标准的现代化农村小学。

“李三福校友在启迪孩子心灵教学的过程中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他带了不少教育界名师前往佛年学校。在佛年学校做调研时,作为一名教育家,李三福校友一见到孩子就完全忘记了自我,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了。他忠实地实践着自己硕导、博导和刘佛年先生的教育理念,将‘求实,求精,求活,求新’的方针贯彻落实。这说明华师大培养的大教育家,不论是在理念还是实践方面,都把为教育忘我投入的精神融入血液。”朱智校友发自内心地敬佩李三福校友作为教育家的奉献与成果。

4、“‘爱在华师大’,对我来说有不同的意义”

李三福校友能在对口支援佛年学校上取得硕果,一方面源于教育家的过硬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源于他对华师大的深厚感情。


“对年轻人而言,‘爱在华师大’可能更多意味着美好的校园恋情。可对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爱在华师大’有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华师大自然环境优美,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是‘远东最美学府’;另一方面,华师大的人文环境非常可爱。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十分融洽。老师很关心学生,经常嘘寒问暖;更值得一提是华师大彰显的精神尤其可敬可爱,‘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在我生命中打下了厚重的烙印。”


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情感和一颗感恩的心,李三福校友在校友会建设中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华师大湖南校友会的副会长,从校友会策划筹建、到联系校友,再到对接母校开展服务工作……李三福校友全程参与,投入了非常多的时间与精力。除了在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成立校友会联络点、落实对口支援佛年学校外,李三福校友还参与了帮助扩大华师大在湖南招生的工作,等等。

即使为校友会做出如此多贡献,但提起校友会和母校,李三福校友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付出和成就,而是对母校的感激与怀念。谈到佛年学校时,李三福校友最先说到的,是感谢母校和湖南校友会对佛年学校的支持。他说,佛年学校本来是快要撤销的办学点,现在排名飞跃至醴陵市农村小学第一,城市小学第二,这源于湖南校友会将对口支援佛年学校做成了品牌工作,更源于母校教学部给与了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巨大支持,例如每年暑假,华师大都组织志愿者参加对口佛年学校的夏令营。“参与校友会建设时,尽管辛苦,但我们都非常享受这一过程。每次校友开会时,大家都特别关注、期待母校的发展。所有校友都真诚地盼望母校越来越好!” 在李三福校友充满感情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心系母校的师大人的赤诚之心。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李三福校友对华师大的未来发展和师大学子的努力方向提出建议。他认为,华师大的站位要高,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同时要突出特色优势,将教育专业做大做强,争取做到国内第一,世界知名。此外,应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在谈到校友对学校的贡献时,李三福说,校友是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重要资源,可以充分挖掘知名校友的影响力,扩大华师大的美誉度。每一位师大学子,应该把握大学的黄金时代,学好知识与本领,立下远大志向并努力奋斗,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杏坛风采,一脉相承。李三福校友师承华师大教育学名师,继承华师大文脉,从师大校园走出后,作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家,在创新理论、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引领舆论等方面硕果累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华师大的精神经代代师大人的接续与努力,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芳香四溢。我们期待着、盼望着,华师大走向更加光辉璀璨的明天。(作者:万安,华南师范大学大夏书院17级本科生)



责编:吴岱霞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