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10月7日讯(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乔木 符佳 )近日气温多变,尤其早晚凉意袭人。这时,很多人明显感觉到身体变化:口干、鼻咽干燥、皮肤脱屑,尤其是晨起时,刚睡醒就觉得浑身发紧,仿佛被抽走了水分一般。
其实这都是秋季“燥邪”引发的。什么是“燥邪”?如何科学应对,把“燥邪”挡在体外呢?今日,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朱莹进行了详细介绍。
认识秋季“燥邪”
燥为秋季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缺乏水分滋润,自然界往往呈现一派肃杀之景象。
当燥气太过,侵袭人体导致疾病时,便成为了“燥邪”。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胃,引发外燥病证。
初秋时,由于尚有夏末余热,秋阳似火,燥与热相互结合,侵犯人体,引发“温燥”;深秋时,临近冬季的寒气与燥气相合,侵犯人体,则会引发“凉燥”。
燥邪的致病特点:《素问・阴阳印象大论》中“燥胜则干”,燥邪属于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后最易损伤津液,从而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表现: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饮水较多、皮肤干涩脱屑、毛发不荣、小便少黄、大便干结等。其中,尤其容易损伤五脏中“喜清润而恶燥”的娇嫩肺脏,损伤肺津,影响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燥邪伤及肺络时,会出现声音嘶哑、咽喉疼痛、干咳少痰,或痰液黏稠难以咳出,甚至痰中带血,严重时会伴有喘息、胸痛等症状。
秋季养生 滋阴润燥
朱莹教授指出,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季养生当注意保养内收之阴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情志调养、顺应秋收:秋季人体气血运行随着“秋收”之气逐渐衰落,开始向“冬藏”过渡,此时人的情绪也应顺应秋气收敛。日常应保持情绪安宁、乐观,避免产生忧郁、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以此减轻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做到“心无其心,百病不生”。
延长睡眠、顺应节律:“一夏无病三分虚”,由于夏季高温刺激增加了神经兴奋,加速了新陈代谢及能量支出,人体元气消耗过多而未能及时恢复。经过漫长夏季,进入秋季之时,元气开始恢复,在此过程中,人体常会感觉到疲惫,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故而秋季应当适当延长睡眠时间,有利于元气恢复,远离“秋乏”。
调整饮食、少辛多酸:要少吃辛辣、口味浓重的食物,例如葱姜蒜、八角、茴香、辣椒,以及油炸、麻辣、烧烤等食品。辛热性食物易助长干燥,损伤阴液,进而损伤肺气,加重秋燥症状。应多食用酸甜食物,因为“酸甘化阴”。如蜂蜜、荸荠、梨、橙子、菠萝、柿子、石榴、山楂、百合、银耳、莲藕、食粥等,可生津润燥,减少秋燥的发生。
适当进补:秋季的确是进补的好时机,但此时的进补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可选择银耳、芝麻、麦冬、枸杞、玄参、玉竹、山药、知母、石斛等清轻平补之品,健脾开胃、润肺滋阴。
服务
为针对秋季的干燥不适,抵御秋季燥邪侵犯人体,朱莹教授特别分享3款简单易做的“秋日特饮”,在家就能轻松制作,从内到外补充津液、抵御燥邪:
1.玄麦桔梗茶
取玄参5克,麦冬5克,桔梗3克,生甘草 2克,研末装袋冲沏,或直接煮水数分钟,再闷泡数分钟即可饮用。可润肺生津、解渴止咳。
2.乌梅山楂桑葚水
取乌梅15克、山楂15克、桑葚5克,清洗后下锅煮沸,转小火煮半小时,食用前加黄冰糖调味即可饮用。可敛阳生津、降燥消食。
3.五汁饮
取适量的新鲜梨、荸荠、莲藕、麦冬、鲜芦根,放入榨汁机加水打成汁液,过滤后直接饮用,或煎煮加热后代茶服用。甘甜清润,滋阴除烦。
责编:吴岱霞
一审:高煜棋
二审:朱蓉
三审:丁兴威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