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 龙思言
9月28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在长沙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湖南自贸试验区建设五年来,长沙、岳阳、郴州3个片区贡献全省近3成外贸总量,新设立企业达5.47万家(年均超1万家),引进重大项目575个、总投资7673.67亿元,为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四大“新突破”:多维度激活开放发展动能
发布会上,湖南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沈裕谋表示,五年来湖南自贸试验区取得的突出成绩,可以用数字形象概括为“1、3、5、7”:“1”即出台《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为改革提供坚实法治保障;“3”指长沙、岳阳、郴州3个片区贡献全省近3成外贸总量,成为开放“强引擎”;“5”是新设立企业达5.47万家(年均超1万家),引进重大项目575个、总投资7673.67亿元,为经济注入“源头活水”;“7”则是7项制度创新成果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与最佳实践案例,三次评选中成果数量均居首位。
记者了解到,在核心发展领域,湖南自贸试验区实现了四大“新突破”。制度创新上,推出109项成果,既通过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改革填补全国标准空白,又拓展内河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等制度边界,还集成“邮快跨”一站式通关模式,压缩通关时间50%、降低企业运输成本30%。
产业升级上,长沙片区集聚4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岳阳片区建成全国最大伺服电机生产基地,郴州片区农用机械市占率领先,新兴产业与开放业态同步壮大,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年均增速超70%。
协同开放上,中非合作深化,对非境外投资备案企业增长近3倍;跨省联动推进,长沙与海南共建产业园、郴州实现湘粤港24小时通关;省内设立24个协同联动区,推动改革成果落地。
营商环境上,通过市场化改革增活力、法治化规则护创新、国际化开放链全球,引入诺贝尔奖得主工作站、办理全国首批对非创业签证,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
将聚焦提升战略与片区特色发展
针对湖南《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落实情况,省商务厅副厅长廖光辉介绍,目前,湖南已起草实施方案,将围绕“一产业一园区一走廊”定位,从对外贸易提质、双向投资开放、金融支撑强化等7方面发力,实施30项重点制度创新,打造20个制度型开放应用场景。
会上,长沙市委常委周敏介绍,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通过制度集成创新,在推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索,如,围绕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出口—认证—再制造”全链条创新,研发端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生产端打造智能制造样板、出口端构建出海体系、认证端缩短周期降成本、再制造端破解“三难”问题,推动片区外贸外资年均两位数增长,对非贸易年均增长141%。
岳阳市副市长郭占扬介绍,岳阳片区通过“内河运费不征关税”等创新为企业降本超4亿元。此外,该片区集聚汇川技术、新紫光集团等龙头,形成临港特色产业链;拓展国际航线、深化对非合作,贡献岳阳市近90%外贸额,未来将聚焦“六个提升”打造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在未来,湖南自贸试验区将深入实施提升战略,在深化制度创新、助推产业升级、服务区域协同方面持续推进,推动119.76平方公里的自贸热土成为内陆制度型开放标杆。
责编:龙思言
一审:龙思言
二审:朱蓉
三审:丁兴威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