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哥说新闻 > 详情
军哥说新闻丨当监控击碎谎言,岂是道歉能了结
时间:2025-09-28 来源:三湘都市报
分享到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视频 刘文

不是你撞的你干嘛去扶?南京彭宇案发生迄今有近20年了,“老人摔倒了扶不扶?”一直在拷问着社会的良心。湖南桃源最近发生的场闹剧又一次戳中了社会对“善意被辜负”的集体焦虑。

9月14日,湖南常德市桃源县的尹先生带子就医时闻声折返扶人,监控清晰记录其与老人“相距数米、完全无接触”,老人自行倒地后自行车才碰擦到他的电动车。但家属仅凭老人“亲口指认”,便抛出“肇事逃逸”“无证驾驶”等指控,索要3万元赔偿,甚至威胁追究刑事责任。​

对尹先生而言,这场诬陷近乎灭顶之灾:上有患病十年的母亲住院,下有两名幼子待养,全家依靠他做防水的收入维生。十几天里,他精神恍惚、寝食难安,在医院各个角落奔波才找到隐蔽监控,最终自证清白。

9月27日,老人家属回应称,因证据不足,不再追究尹先生相关责任。

事件结局的“轻描淡写”与尹先生十余天的精神煎熬形成刺眼对比,令人寒心。当监控击碎谎言,老人的家属仅以“对不起” 收尾,若非尹先生曝光视频引发舆论关注,连这份敷衍的歉意都可能缺位

如果没有那处隐蔽的监控,尹先生的命运会如何?现实中还有多少因证据缺失而被迫“认栽”的善意?老人若因摔倒后记忆偏差误指肇事者,属“错告”可能不担责;但家属在无任何证据时执意指控、索偿,构成的故意诬告乃至敲诈难道无需担责吗?

这岂是一句轻飘飘的道歉就可以了结的!

零成本讹诈”必然造成失衡。最高法数据显示,68%的“扶人被诉”案件中救助者最终无责,但平均维权周期长达47天。而中国社科院2023年调查显示,72%的受访者因担心被讹不敢施救。

当善意需要自证清白,当助人成为高风险行为,社会道德水位必然随之下降。

法律不能止步于“纸面正义”,而且还老是迟到。​

舆情是社会的皮肤,网友呼吁“严惩恶人”的背后,是对法律惩戒缺位的不满。从法律层面看,此类行为并非无规可依。但实践中,多数此类事件因“未达刑事立案标准”不了了之,陷入“道歉了事”的怪圈。这恰恰暴露了制度短板:当法律的“善意条款”缺乏配套惩戒机制,当公共监控调取流程繁琐导致施救者被迫自助取证,法律便难以真正为善意撑腰。​

尹先生的经历犹如一面镜子:监控能还原事实真相,却难以抚平善意被辜负的伤痕。唯有当法律成为善意的钢铁后盾,当诬陷者付出应有代价,才能让“扶老人”变回无需犹豫的本能,让善意敢于坦然“出手”。

责编:薛琳

一审:薛琳

二审:张军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