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详情
漫笔 | 湘水北望
时间:2025-09-22 来源:三湘都市报
分享到

8月的长沙,秋老虎横行。一天的清晨,照例是温热的。我坐在卧铺车厢的窗边,一抬头,窗外湘江的水光便漾进眼里。这江水,看了多年,竟于今日才发觉它的颜色是会说话的——淡绿里透着温暾的固执,像是要把所有凝视过它的人,都悄悄染上它的性情。

湖南人向来不喜以辞藻夸饰自己的依恋。呷粉时多加一勺辣椒,路边宵夜多饮一杯啤酒,街巷里多吼两句塑普,便算全部的缠绵了,然而此刻,我仿佛从遥远的市集喧嚣中听出几分幽玄的韵律来。卖臭豆腐和糖油粑粑的吆喝声;橘子洲头傍晚的风声;岳麓山上树叶的摩挲声,忽然都成了别离的注脚。

行前,妈妈在厨房忙活,说是做顿地道的湘菜再出发。辣椒的气味窜出来,刺得人眼睛发酸。我忽然想起朱自清写父亲的背影,如今我却看见妈妈的背影在厨烟中穿梭。她总说:“崽啊,到了北京就难得吃到这么正宗的本地辣椒了。”今日听来,每个字都沉甸甸地坠在心口。

家里书柜最底层,压着一沓泛黄的《湘潭日报》《潇湘晨报》,上面有我从小学到高中的点点痕迹——小学民族舞演出获奖、初中研学,甚至还有一篇关于校园梧桐树落叶的短文。报纸已经泛黄,一碰就要碎掉似的,却偏偏承载着一个少年成长的光阴。我竟不知道,时光是有重量的,压得这些纸片都喘不过气来。

元子发来信息,约我去湘江边走走。我们沿着熟悉的步道,从杜甫江阁走到太平街口,谁都不提离别二字。他指着岳麓山上隐约的灯光“你看,像不像星星掉进了湘江里?”我点头,心里却想:北京的星星,可会这般亲近人间?元子忽然唱起:“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唱得荒腔走板,我们却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行李箱满满的、沉甸甸的,它吞下了我的衣物、耳机、书籍,还有妈妈塞进去的辣酱和茶颜悦色茶包。可是它装不下湘江的水声,装不下岳麓山的四季,装不下我十八年来在三湘大地的悲欢。这些物事,竟像有了生命似的,挣脱了行囊的束缚,在我五脏六腑间寻到了新的居所。

临行前夜,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条鱼,在湘江里逆流而上。江水温暖如妈妈的怀抱,岸边山石像爸爸的肩膀,水草柔软如同学的祝福。我游过橘子洲头,游过天心阁,游过每一处熟悉的风景,却在快要游到源头时突然惊醒。

枕头是湿的。我不知道是汗水,还是别的什么。

出发去北京,去中国传媒大学开启新的篇章。爸爸说这是新时代的全新起点,妈妈说北方干燥记得多喝水。而我,却在想如何向新同学描述长沙的雨天——那种绵密如絮、温润如玉的南方之雨。

或许乡愁从来不是宏大的叙事,它只是辣酱瓶里最后一点余香,是手机相册里舍不得删去的影像,是霸蛮喝完2听啤酒后满脸通红听到爸妈问我“哦改咯?”。

湘江北去,而我南望。终知故乡之于游子,是水与船的关系——水送船行,船随水远,驶向无尽可能的远方。(曦予)        

责编:许利文

一审:薛琳

二审:袁欣

三审:张军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