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详情
“中国茶”入世界非遗!湖南有三个代表性项目
时间:2022-11-30 来源:三湘都市报
分享到

三湘都市报11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丁鹏志 何佳洁 通讯员 肖正湖)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相关44个项目已先后列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湖南的千两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并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千两茶制作技艺

安化千两茶属黑茶类,其工艺发源、传承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境内,有140年历史。清道光元年(1821),当地茶商为了便于运输,把收来的黑茶踩捆成小圆柱形,每支定为100两(16两老秤),故称“百两茶”。

同治2年(1867),江南镇边江村的几家茶农在百两茶的基础上,独创出千两花卷茶,重量为老秤1000两。安化千两茶制作属手工操作,实行土法生产。使用的工具有锯子、剖刀、刮刀、茶杈、湿布、灶炉、筛子、风车、蔑篓、抽屉、木棒、压杠、扎蔑等。其制作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制作黑毛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焙等5道工序,然后进行千两茶精深加工,黑毛茶经过筛分、拼配,再采用软化、装篓、踩压、扎箍、锁口、冷却、干燥等工序,日晒夜露七七四十九天,遂成成品。

2008年,黑茶制作技艺(千两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安化县文化馆为其保护主体。2018年,该项目传承人李胜夫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茯砖茶制作技艺

茯茶砖。曾丽霞 摄

益阳茯砖茶属黑茶类,中国六大茶类之一。茯砖茶是中国所有茶类产品中加工工艺最复杂、加工周期最长、成本最高的一种茶,先后经过毛茶采制、杀青、初揉、渥堆等五十多道工序。

2008年,黑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益阳茶厂有限公司为其保护主体。2018年,该项目传承人刘杏益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

君山银针茶色、香、味、形俱佳,是我国独有的黄茶典范,是中国茶叶中的珍品。君山(银针)茶盛产于唐,始贡于五代。

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不仅承载着历代岳阳人的生产和生活记忆,更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浓厚的文化沉淀,提升城乡风貌的文化品位。由采摘和制作两个部分组成,采摘和制作都有严格的要求。每年只能在“清明”前后七天到十天采摘,采摘标准为春茶的首轮嫩芽。而且还规定:“雨天不采、风霜不采、开口不采、发紫不采、空心不采、弯曲不采、虫伤不采、细瘦不采、不合尺寸不采”等九不采。叶片的长短、宽窄、厚薄均是以毫米计算,500克银针茶,约需四万个茶芽。因此,就是采摘能手,一个人一天也只能采摘鲜茶200 克。

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总共有:杀青、摊晾、初烘、初包、再摊晾、复烘、复包、焙干等八道工序,需72个小时方可制成,历时三天之久方能制成。

目前,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已传承至第五代,功法技艺上基本得到传承。其主要传承场所有君山茶场、君山御茶园和君山银针黄茶产业园。

一审:丁鹏志 二审:黄京 三审:周文博

责编:吴岱霞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