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这次舆情风波,我们还不知道在哈密戈壁里存在这样的5组巨型航标;如果不是易车网员工陆遥因为职业习惯偶然发现,我们还不知道“为人民服务”的航标已经被越野车野蛮碾压留下伤痕。
这种“舆论倒逼保护”的模式,这种依赖“民间救火来补位”的方式,不应成为历史遗产守护的常态。
哈密戈壁的5组巨型航标绝非普通地表痕迹。作为上世纪60年代空军航校官兵镌刻的“空中灯塔”,其价值维度清晰可辨。既是保障飞行安全的军事遗迹,单字50米见方的规模见证着当年军队建设的艰辛;也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实体传承,成为跨越时空的价值符号;更属稀缺的近现代军事文化遗产,被纳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足以佐证其历史分量。
这种兼具军事史、精神史与物质遗产三重属性的存在,本应处于严密保护之下。遗憾的是,今年9月,时常与地图打交道的易车网员工陆遥查看卫星地图时,偶然发现巨型大字周围出现异常的圆形痕迹。与历史图片对比后,他认为这是越野车漂移的痕迹。随后,陆遥驱车2000多公里来到哈密,自费拉运了20吨砾石,耗时一周对受损区域进行了修复。
据《新疆日报》报道,10月21日,哈密市伊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为人民服务”航标被破坏一事调查进展情况的通报》:经查,2024年张某龙、李某驾驶越野车辆在“为人民服务”航标处驾车漂移,造成了该区域草地地表被破坏。目前,调查取证已完成,案件处理工作正在进行,处理结果将及时对外公布。
首先我们要对陆遥自发的爱国爱军热忱表示致敬,但这不应该是问题的正确打开方式也不是正确解决方式。其尴尬在于:其一,非专业修复可能存在隐患;其二,个体出资修复公共遗产,实质是公共服务缺位下的“民间救火式补位”,暴露出保护机制的被动性;其三,事件需经网络发酵才引发“有关部门”关注,凸显日常监管的失灵和失职。
当然,哈密市后续的多部门联动值得肯定,但回溯事件时间线可见明显滞后:2024年破坏行为发生,2025年9月才被偶然发现,10月舆情发酵后才启动踏勘与保护会商,其间长达一年的监管空白值得反思。
“为人民服务”的巨型航标,本质是国家与人民的情感契约。当越野车轮在“人”“民”之间留下伤痕时,刺痛的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公共服务的敏感神经。
陆遥的砾石或许能填补地表沟壑,但制度的“补丁”才能筑牢文物保护的根基。唯有官方主动扛起守护责任,让历史遗产真正纳入法治化、常态化保护轨道,才能让这些精神地标真正成为永不熄灭的空中灯塔。照见历史更照见未来。
责编:陈舒仪
一审:刘文
二审:黄娟
三审:张军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