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科 > 详情
从教室到麦田 看湖南铁科职院行走的思政课
时间:2025-04-0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斯涵
分享到

湖南日报通讯员 刘宝磊 程晓辉

近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雅琪带领学生前往株洲市石峰区井龙街道郭家塘村,将思政课堂搬到了乡村振兴的最前沿。

从空心村到幸福村,郭家塘村的振兴密码

郭家塘村,曾是一个产业空心、人口外流严重的乡村,发展面临重重困难。近年来,在村党支部创新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石峰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吸引了周边3万余名中小学生前来体验农耕文化,带动了30余名村民就业,提升村集体和农户的经济收入。

王雅琪现场引导学生,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振兴”,不仅改善了村庄的经济状况,更让村民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郭家塘村结合自身优势,将闲置房屋、抛荒地“唤醒”,打造生态文旅项目“魔幻生日小镇”。昔日的荒地变成了农耕文化体验区,闲置房屋变身为知行馆,项目带来的年收益全部用于民生工程,由此全村人喝上了自来水,主干道拓宽为6米柏油路,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了全面改建。郭家塘村党总支书记郭宇露指着农耕小菜园介绍:“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既是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更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郭家塘村的幸福广场,“村民议事墙”前总是人头攒动。村党支部通过“每月议事会”制度,将村民的建议转化为村庄发展规划,始终坚持民意先行,以民生问题为切入点。同时,郭家塘村结合地理位置优势,推进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门前三小”建设,将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史融入讲堂内容。村里还开设了“农耕实践课”,建设了小菜园、小果园、小田园等,并将花种免费发放给村民种植在庭院中。同时,剪纸、陶艺等非遗课堂也走进了村民家中。这种将文化“种”到村民门前的模式,充分尊重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激活了乡土文明的内生力量,实现了乡村治理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创新思政模式,乡村振兴点燃青春担当

在郭家塘村,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同时,师生们还围绕“青年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展开了热烈讨论。谭壬涵同学表示:“这次思政课让我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未来,我将积极投身‘三农’事业,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岳烨雄同学则说,“放假回村后,我要多参加村里的志愿者活动。未来,我愿意成为一名‘新农人’,扎根泥土,用实际行动让村民的生活更有幸福感。”王雅琪鼓励同学们,“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既要做‘观察者’,更要做‘建设者’。”

此次移动思政课通过“理论教学+社会实践+网络传播”的三位一体模式,推动思政课从“单向灌输”向“立体沉浸”转变。未来,该校将持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将乡村振兴、红色文化等实践案例融入教学体系。

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将思政课堂搬到乡村振兴一线的实践活动,激发了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这种创新的思政教育模式让思政课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乡村,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有益探索。学生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责编:杨斯涵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