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6楼深读周刊 > 详情
读报丨拔尖非“掐尖”,创新非“培优”
时间:2024-04-21 来源:三湘都市报
分享到

提到拔尖创新人才,大家很容易将其与各大学科竞赛的佼佼者,又或者是天赋异禀的“天才少年”划等号。近几年,在基础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和探索变得十分火热。特别是多所知名高校纷纷对中学里涌现出来的拔尖创新人才抛出了诱人的橄榄枝,有的孩子甚至在初中阶段就已经被清华、北大提前锁定,这让众多“鸡娃”的家长们,又开始寻求将孩子打造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特殊途径。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有教育专家曾如此描述:我们当下的培养大多不过是在所有做题的孩子中间挑一堆做题比较好的孩子,把他们提前选出来做更难、更高程度的题,最后再通过考上那几所名牌大学来证明他们的“拔尖”。这样的“拔尖”无异于“掐尖”,最终还是以学业成绩、竞赛成绩等为考核标准,以逐层选拔考试、大幅超前学习、机械性大量刷题等选拔出来极少数的一拨尖子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样的“尖子生”,又能否撑起民族复兴的明天?

拔尖人才的培养,一定不能走上“掐尖”教育的老路;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绝非以“培优”为目的。对学校而言,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应在面向全体学生、着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决不能狭隘地把早期培养等同于“提前选拔”“掐尖招生”,更不能把拔尖创新人才等同于考试高分的“尖子生”。对于选拔出来的在某个领域脱颖而出的特殊孩子,学校也应当为其量身打造专属的培养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而不是模式化地灌输知识。对家长来说,可以帮助孩子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力、兴趣,但决不能将“拔尖创新人才”等同于可以上名校的捷径和跳板,不能通过刷题、补课等,把孩子“卷”进一个所谓的“创新坑”。

其实拔尖创新人才说到底也并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我们都放下一些教育的功利心,给孩子们营造更宽松自由和遵从志趣的环境,我想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某种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 

■黄京

责编:陈舒仪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