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哥说新闻丨战国帛书归乡,照见大国崛起
时间:2025-10-13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视频 刘文

每次看到这样的喜讯都让人心潮澎拜。

据新湖南客户端报道,10月13日,流散海外七十九载的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终于安落于故土长沙。

文物命运系于国运,这是一条铁律。这场跨越世纪的归乡之旅,不仅是一件国宝的命运转折,更折射出国家实力与文化话语权的变迁轨迹。

该帛书于1942年9月在湖南长沙子弹库1号楚墓出土,承载着战国时期楚地先民的智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也是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帛书。1946 年,在战乱频仍的旧中国,这件珍贵帛书被美国人柯强以欺诈手段劫掠出境,从此开始长达近八十年的海外辗转。彼时国势衰微,连收藏家蔡季襄的悲愤与追索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与近代以来无数文物流失的命运如出一辙。大英博物馆馆藏的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大多是通过殖民战争时期的抢偷霸占而来,成为帝国掠夺史的肮脏注脚。

而今帛书的成功回归,本质上是国家实力崛起的文化投射。从青铜虎蓥亮相国博到马首铜像重返圆明园,从意大利返还56件流失文物到美国移交战国帛书,近年来我国已促成48批次2113件/组文物回归的成绩单,背后是综合国力的坚实支撑。这种实力不仅体现为外交斡旋的话语权,更表现为文物保护能力的全面提升。

子弹库帛书的回归模式,为破解大英博物馆等机构的文物留存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的主动移交,彰显了“文明无国界,保护有共识”的全球文博界价值共识。这种基于道义与合作的返还方式,远比对立对抗更具可持续性。这种合作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占有即所有”的殖民思维,构建基于国际法与文化尊重的新型关系。对于大英博物馆而言,主动参与文物返还合作,不仅能洗刷“赃物博物馆”的负面标签,更能通过联合研究、巡展等方式实现文化价值的共享增值。

子弹库帛书的学术价值,更凸显了流失文物归位的迫切性。当战国帛书重返长沙,其与楚墓遗址的文化脉络才能真正贯通,其承载的文明故事才能得到最完整的讲述。这种学术价值的释放,远比孤立陈列更为珍贵。

子弹库帛书的归乡之路,为百年文物流失史写下了温暖的注脚。这场跨越国界的文物回家之旅,不仅是对历史的交代,更是文明传承的必然。因为唯有让文物回归其诞生的文化土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才能真正得到尊重与延续。

随着中国国力的持续增强与国际合作的深化,大英博物馆中那些承载民族记忆的文物,终将摆脱殖民掠夺的历史枷锁,回到它们各自的故乡。

责编:苏亮

一审:袁欣

二审:张军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