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事 > 详情
唤醒“沉睡”的老屋,长沙发文鼓励支持五大业态
时间:2023-11-20 来源:三湘都市报
分享到

三湘都市报11月20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成辉)一到周末,长沙市民黄女士最喜欢的是“到乡里去”,如她所言:“告别喧嚣的城市,回到宁静闲适的乡村体验慢生活,近距离感受民俗文化,在鸟语花香中卸掉疲惫和烦恼”。

不只是她。这几年,乡村体验游深受欢迎,越来越受青睐。据测算,近5年长沙乡村累计接待游客达2.5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100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长40%以上。而这背后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无数“沉睡”的老屋被“唤醒”,以及由此开启的整个乡村生态的“蝶变”。

记者走访发现,一幢幢长期无人居住的老屋经抢修保护和合理利用,旧貌换新颜,变身为精品民宿、研学基地、展览馆等,不仅点亮了乡村“美丽经济”,也带动了乡村的人气和财气。

曾经空心村如今要“腾房待客”

“周末游客多,要早点!”11月19日一早,住在浏阳张坊镇上的黄隆国,就驾着车子往道官冲赶去。曾在外打工的黄隆国,是土生土长的道官冲村民,如今回到乡里也只能无奈地“住在镇上”。

“为啥不住村里?”

“住不下!”虽然有家不能住,但老黄很开心。这些年,村里搞开发,很多老房子都变成了民宿或是公共空间,大家心甘情愿“腾房待客”。

下高速、穿集镇,沿着乡村公路进村,各种大巴、小车络绎不绝。以前不敢想的画面,黄隆国已司空见惯。“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一两百人,少的时候也有好几桌。”

几年前,老黄还是一名走南闯北的货运司机。如今,他的身份是道官冲六食堂的老板,专门负责游客的饮食。曾“弃之如敝履”的老屋,如今被改造的古色古香,每天迎来送往各地游客。

和老黄一样,在外打工的村民黄俊,看到家乡的变化后,返乡开起了主打“夯土墙”元素的高端民宿;村民黄光星则关掉了原本经营的门窗店,投身到民宿产业中……

目前,道官冲拥有餐馆3家;各类民宿8家,大小房间67间,除了部分新建的建筑外,大多民宿主体是当地村民以前的老房子。

游客慕名而至,村里老屋焕新生

每逢节假日,无数游客冲着非遗文化慕名而来,不同于文化志愿者李锋当初的“无意闯入”。

2016年,因拍摄传统技艺和民俗找到道官冲,李锋被这里的古法造纸等技艺深深吸引。彼时的道官冲,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已走向没落,成为无人问津的“空心村”。

村子里的老屋,也纷纷陷入“沉睡”。2018年,经李锋与其他志愿者的努力,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开建,此前这是一座接近废弃的“夯土墙”建筑。记者看到,研学馆设有古法造纸原生态作坊、中国各地手工纸展厅、浏阳手工造纸技艺展厅、研学活动室等。

按大家的设想,造纸研学馆通过“文创+旅游”方式,来延伸产业链。拍摄纪录片、办展览、出版书籍,引发社会关注,开展申遗工作……道官冲全体村民、村集体和企业合股,注册成立浏阳市道官冲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结合当地文化,实现非遗在地活态保护与传承,打造非遗生态村。

“一座座老屋成功被‘唤醒’了。”张坊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道官冲通过租赁、流转等方式盘活闲置夯土墙民居,融入古法造纸、油纸伞、春牛灯等非遗元素和打糍粑、磨豆腐等民俗文化,拓展了“非遗+民宿”产业链。

今年6月,在道官冲所在的上洪村,一处由闲置乡村学校改造的乡村振兴非遗就业工坊又惊艳亮相。油纸伞、夏布、活字印刷、皮影等非遗项目的入驻,让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从“纸面上的保护”走到了现实生活中。前不久,上洪村还入选湖南省村庄规划助力“和美乡村”首批优秀案例名单。

长沙发文支持闲置老屋发展五大业态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空心化程度不断加剧,大量农房被长期闲置、无人问津,成为“沉睡的老屋”。该如何盘活利用好闲置的农村老屋?道官冲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

日前,长沙多部门联合发文,积极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鼓励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农耕文化体验、农村康养服务、乡村特色产业、公共化和社会化利用等五大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通知》提出,2024年起,把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作为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项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内容,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道路、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等配套建设。

同时与农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等有关项目相结合,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与长沙市“城乡对接·村社互进”行动相结合,拓宽城乡对接通道,挖掘城乡融合巨大发展潜能。

责编:许利文

一审:李成辉

二审:丁鹏志

三审:丁兴威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