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纵览 > 详情
让4万余户农民脱贫的泸溪柑橘竟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时间:2021-04-16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通讯员 杨雪华 张大东 记者 李成辉
分享到

三湘都市报4月16日讯(通讯员 杨雪华 张大东 记者 李成辉)泸溪柑橘,相信不少小伙伴都吃过。那你知道,泸溪柑橘栽培历史有多悠久吗?答案你肯定意外,最早可溯源到春秋战国时期。记者日前获悉,前不久出版的《泸溪柑橘》对屈原《橘颂》历史名篇的原创地进行了定位。

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是湘西自治州的“南大门”,319国道和常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国家重点能源工程五强溪水电站的淹没区和国家级扶贫县,全县辖11个乡镇,147个村(社区),总面积1565平方公里,总人口31.7万人,农业人口25.92万人。泸溪县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产业富民”的理念,面临市场挑战,不断调整产业战略 ,以“稳面积、创品牌、优品质、强市场,增效益”为轴线,狠抓柑橘产业提质增效、鲜果销售、果品加工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20年12月,泸溪柑橘全县总发展面积21.53万亩,柑橘年产量12.28万吨,产值预计2.7亿元,根据泸溪县农业农村局发展生产办公室从各乡镇整理资料出结果,泸溪县参与柑橘产业发展的贫困人口达13279人,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下,贫困户充分与新型经营主体缔结了以劳务用工、股份合作、技术服务、委托帮扶等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相互抱团发展,成功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泸溪县农业农村局产业办统计显示,泸溪全县农业总人口中有4万余户农民通过柑橘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产业要发展,质量是关键”。据悉,泸溪县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努力提升产业质量。严格各个环节的标准,从种苗培育高标准——建园高标准——管理高质量——双减一增的无公害科技手段——病虫害绿色防控——按照品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管理,每一个生产环节都用严格的技术标准制约,在峒河沿岸建立了万亩优质柑橘示范基地。按照柑橘标准化生产要求,建立健全橘园管理制度、农药化肥使用管理制度、疫情检测与防治制度,果农培训常态化等各项制度。确保每年橘农在中耕施肥、控梢抹芽、防病治虫、采果收果、分级包装和检疫检测等技术环节中得到科技支撑,技术保障。泸溪县农业农村局免费为橘农发放《柑橘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柑橘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泸溪县柑橘研究所科技人员不断为泸溪柑橘栽培技术注入科技含量,泸溪柑橘的品质不断得以优化。

泸溪柑橘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县域农业经济的一张底牌,一面旗帜。中国农业出版社顺应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需要,面对少数民族地区柑橘产业大县,科技环节薄弱的现状,扶持出版《泸溪柑橘》一书,该书由泸溪县柑橘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党支部书记杨晓凤担任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种植业分社社长,编审王琦瑢担任执行主编,共50人组成编撰团队,整理资料收集图片历时一年时间,经过反复修改、反复考证反复核对,由国家新闻出版部门实名注册审核通过。

据介绍,该书共分12章,从泸溪柑橘栽培历史、栽培技术、管理手段、储藏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系统地做了归纳总结,具有厚重的栽培历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科技含量高,指导性强,图文并茂,集科研性,指导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科技书籍,可读性强,为乡村振兴助力,体现了中国农业村部直属的中国农业出版社以出版农业科技图书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的科研先行性。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有一个文化亮点,对屈原《橘颂》历史名篇的原创地进行了定位,为湘西全域旅游,提供了一张新的文化名片。杨晓凤介绍,根据“湖南泸溪下湾遗址”考古发现,位于沅水中游的泸溪县浦市镇北郊,出土的贝丘及大量动物遗存,反映了远古时期武陵山地人类特殊的生存环境与生态经济,以此推论在水运黄金时期浦市充当了商贸的重要集散地。而民间有“先有浦市甜橙,后有浦市繁荣”的说法,两千多年以前,浦市下湾周边一带是大片的浦市甜橙。据说,屈原流放期间在此地驻足很长一段时间,《橘颂》写的就是浦市甜橙的内质与外美。

责编:苏亮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