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纵览 > 详情
观音井、东茅街…长沙5条老巷修缮开街,欢迎打卡
时间:2019-10-10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记者 石芳宇 李成辉 叶竹 王珏
分享到





       三湘都市报记者石芳宇 图片 王珏  视频 王珏


黛瓦白墙、木制窗门、仿古屋檐、青石板路……10月9日,三湘都市报记者走进长沙芙蓉区白果园丰盈里巷,静谧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以老长沙的历史沧桑感。

国庆期间,长沙白果园化龙池有机更新项目二期全面完工,观音井巷、东茅街巷、丰盈里巷、丰盈西里巷、苏家巷5条巷子正式开街亮相。修旧如旧的老街巷、传统民居与繁华现代的五一商圈交相辉映,呈现独特的城市风貌,成为长沙的“网红”打卡点。

面子更“靓”

古街巷历史感十足

“今年的国庆节家门口好热闹,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翻新了,好多人来这里拍照逛街,夸我们这里改造得好。”64岁的傅玉坤在白果园住了30多年,在这次有机更新中,他家所住的丰盈西里1号大变样,破旧的外墙重新粉刷,门前的管道沟渠重新铺设,环境更宜居了,他的幸福感也蹭蹭往上升。

傅玉坤告诉记者,在以前的白果园片区虽然就在五一商圈附近,周围是繁华的大都市,但片区内房屋老旧、违建遍地、环境杂乱,住房密集拥挤、危房多,居民出行困难,提升生活品质成为居民最强烈的期待。而这里也是长沙著名的历史古街巷、民国时期长沙的“富人区”,原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程潜曾居住于此,白果园各条巷子内的麻石路面保留至今。丰泉古井、公沟遗迹、湘江评论印刷旧址等十余处不可移动文物聚集于此,承载老长沙的城市记忆。

“政府政策好,解决了我们晚年生活的顾虑,也保留下了这些老长沙记忆。”傅玉坤说。据介绍,芙蓉区以“延续城市文脉,回归城市本源”为宗旨进行有机更新改造,在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社区生态、不破坏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以危房改造、立面改造、功能改造为主,把白果园、化龙池片区的深厚历史底蕴、丰厚文保资源都保存了下来,让傅玉坤这样的2000户居民真正感受到改造的实惠。

里子更“实”

“蜗居”变新房宜居味浓厚

如果说粉饰一新的墙面、飞翘灵动的屋檐是“老巷的面子”,那么切实从居民生活功能需求出发,针对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燃气、网络、晾晒、厕所等内容,逐一细化方案,逐项改造到位,便“老巷的里子”。

社区工作人员王曼玲告诉记者,在得知白果园要进行改造,居民们都十分开心,可是也不乏一些家庭贫困的居民需要帮助。家住苏家巷的蒋大姐一家是低保户,三十四平方米的屋子集客厅、餐厅、卧室等多功能于一体。因为没有生活来源,她十分忧虑无处可去。社区及群众工作组轮番上门做工作,不仅给她一家找好了房子,搬家那天还来了不少志愿者帮忙,这让蒋大姐彻底打消了改造不便的顾虑。项目按计划给蒋大姐重新建了房子,采光明亮,还加建了独立卫生间,科学调整空间布局。当她搬回新后家,“蜗居”老屋变成宽敞明亮的新房,令她喜出望外,她给项目指挥部送上了一面锦旗。

据介绍,在宜居生活方面,项目还通过拆除违章建筑及围墙,大面积打通街巷交通微循环,令居民出行更加便利,而公共空间也进一步释放,此次开放的5条街巷就新增了10余处小游园,让绿化园林景观更丰富。

小巷开街,社区联合多部门精心布置了《长沙记忆70年》图片展,社区主办的“不极不集.国风创意市集”上各色传统手工艺纷纷亮相,民谣之夜、古风之夜等文艺活动精彩上演,着实让巷子火了一把。王曼玲说,巷子里文艺队伍特别多,以后这样的活动也会经常开展,为小巷聚人气,让居民生活更多彩。

【特写】

100多年的小学更有活力了

随着项目有机更新的深入,整个片区品质随之提升,辖区幸福指数也跟着节节攀升。

位于东茅街巷的东茅街小学建于民国初年,是芙蓉区校园面积最小、师生人数最少的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181名学生,21名教师,占地面积2.48亩。学校是庙改校,三进布局,有三幢房子、两个小操场。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去年学校还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东茅街小学校长杨柳介绍,当时水泥地面开裂严重、生满绿苔,由于老城区人口外迁,周边以商业区为主,学生近80%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且生源逐年萎缩。同时因为评职称难,优秀教师流出频繁,师资队伍不稳定、能力弱,学校去年暑假还被认定为芙蓉区薄弱学校。

杨柳坦言,因为校园面积小、体育用地不达标,学校多年在拆与留的两难境地徘徊,发展方向一度不明朗。

今年开学前,借着社区有机更新的东风,学校的孩子们收到了一份“新学期礼物”,教学楼被粉刷一新,篮球场和塑胶跑道重新铺设,操场旁的台阶被被改造成了坐凳,楼梯拐角放置了一个个书架……身处其中,幸福感油然而生。

让杨柳印象最深刻的是,换上了新的塑胶跑道,孩子们更爱运动了,这也让这所百年的学校更有活力了。

记者 李成辉

受益者说

居民周罗生:“网红”景点就在自己家

院门口有“小桥流水”,院子后头有木质古风走廊和戏台,这样足以构成“网红”景点的元素,在白果园居民、70岁的周罗生的家中就能看到。“你看我家改造后和以前的照片,对比一下就知道,现在多好啊!”作为白果园化龙池有机更新及历史步道建设项目一期的受益者,周罗生指着手机上保存的旧照片,对三湘都市报记者感叹道。

在挂着大红灯笼的街道上,古风古韵的窗棂屋檐下,提一保温杯茶,捏两个凉薯,一位白果园的老年居民走在“崭新如旧”的石板路上,慢悠悠地准备享受“下午茶”。在白果园居民的心中,这些让家园变得更美好,环境更宜居的“红利”,都是白果园化龙池有机更新及历史步道建设项目带来的。

上世纪70年代入职湖南省轻工建设公司后,周罗生一家便搬入白果园居住。周罗生家住的院子一共有7户人家,上公共厕所,自搭简易厨房,在有机更新项目启动前,白果园的居民们大都过着这样的生活。“不方便,也存在隐患。”周罗生看着院子后头的木质走廊向三湘都市报记者介绍,“以前我家就在这儿搭了个天棚做厨房,煤气罐、燃气灶就这么放在外头。现在多‘熨帖’,厨房有了,厕所也有了,燃气也要通进来了,我家这些做饭的旧物件,我都准备不要了。刚花了3万多元购置了一整套品牌衣柜、橱柜,买了几千元的抽油烟机。”

周罗生家有上下两套房,在改造后,每套面积大约增加了二十平方米。外墙由政府改造,内里归自己花点钱装修一番,周罗生眼中,舒服的新生活就此开始。

“不断有人来打听我家是否可作为民宿出租,我没同意,这样良好的居住环境,在改造前,我想都不敢想,现在我还是想自己多享受下。”周罗生笑着指向二楼家中已经变成木质古风的窗台说,“那儿原先是一堵墙,时不时跑过来两只大老鼠,而今就没见过啦。”

秋日的暖阳透过白果园中的大树,也穿过周罗生家中带着古韵的窗台。白果园崭新的“旧”面貌开启后,等待着一批批游客市民来这个新晋的“网红”景点“打卡”。

记者 叶竹


责编:袁欣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