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学霸:一个清华一个北大,最爱一题多解
时间:2022-08-02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张浩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张浩 通讯员 韩冬 姜美蓉 实习生 陈益双 视频 刘文

常德石门县有对双胞胎“姐妹花”,叫杨斯琪、杨斯仪。7月24日,姐妹俩分别收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石门县蒙泉镇将军山村沸腾了,镇村还专门为她们办了场表彰大会。

过完这个暑假,姐姐杨斯琪将前往北京大学学习医学;而妹妹杨斯仪则选择了清华大学的建筑专业。“我们从小就没有离开过彼此,以后也在同一座城市上大学。”8月2日下午,姐妹俩在接受三湘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们以这种“双向奔赴”的方式,在各自的领域学知识、长本事,将来努力报效国家和社会。

最爱的游戏,是探索一道题的多种解法

“我的陪读生涯完美结束!”7月24日,姐妹花的母亲徐俊更新了一条朋友圈。这天,正是两个女儿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日子。

“两个孩子性情上相近,平时在吃穿方面,口味和审美都惊人的一致。”徐俊告诉记者,初中和高中学校实行电脑编班,姐妹俩六年都被分在不同的班级,“但她们的成绩在各自的班里都能名列前茅,就算偶尔出现考试失误,错处都几乎一样。”

一个清华,一个北大。优异的成绩背后,是否有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借鉴?谈及学习心得,姐姐杨斯琪认为,学习要有计划,“一天、一个星期要掌握哪些内容,一定要有序安排好。”妹妹杨斯仪则说,不管是考试还是平日学习,心态一定要好,“要重视错题归纳,遇到问题及时分析、调整思路。”

在徐俊看来,从小到大姐妹俩最爱的“游戏”,就是一起探索一道题的多种解法,互相分享掌握到的解题决窍,一起讨论较量有滋有味,“三年高中,她们没有上过补习班,全靠一起查漏补缺,遇到难题互帮互学。”

“本来希望孩子学一下画画、弹琴,女孩子这样文静一点。”爸爸杨生文告诉记者,两个女儿却偏偏喜好运动,爱打篮球和羽毛球。

关于未来,学医学的杨斯琪对北大校园充满期待,想结识更多更优秀的朋友。即将前往清华学建筑的杨斯仪则计划着,要多参加社团活动,丰富自已的大学校园生活。

时刻陪伴,不让孩子当留守儿童

“孩子听话,圆了我的大学梦!”以前家里条件差,杨生文初中毕业就南下打工。在工厂流水线工作多年后,他与同为初中学历的徐俊相识并结为夫妻,“打工也只能干流水线,吃够了没文化的苦。”

2004年,双胞胎姐妹出生,辗转到山东务工的杨生文也没有回家。家中一下添了两口,高兴之余,生活的担子更重了。家境不好,但在教育子女上,夫妻俩观念一致:不让孩子当留守儿童。

徐俊在老家一手把孩子带到3岁,可以上幼儿园了,又举家搬到广州。租房安家,一住就是8年。“带娃挣钱两不误。”夫妻俩勤奋肯干,自己当起了小老板,日子越过越好。

“小学阶段每天都守着她们做作业,不完成不能玩。” 徐俊说,好在两个孩子也听话,从上小学时姐妹俩成绩都是在班上数一数二。

孩子上五年级时,夫妻俩考虑到异地高考户籍问题和家乡的基础教育优势,便决定由妈妈带着女儿回石门上学,爸爸则留在广东打理生意。

起初,姐妹俩上学都是在一个班级。考虑到每个老师教的知识点、教学方法多少会有区别,夫妻俩特意将两个孩子安排到不同班。

“两人学后自己探讨,就可以发现谁哪个方面学得更好,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在杨生文看来,两人有互动的探讨比纯粹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就好像‘1加1’大于2一样。”

家校共育,达成好的教学效果

“姐妹俩有着优秀学生意志坚定、勤奋刻苦等共同特点,更有沉稳心静、志向远大、志行合一的独有品质。”石门县第一中学副校长唐汇元说起这对姐妹花,也是赞不绝口。

在唐汇元看来,这是家校共育结出的硕果。“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或是思想波动,学校和家庭都能第一时间沟通。”唐汇元认为,通过家校共育才会达成好的教学效果。

妹妹杨斯仪的班主任覃美见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其轻松幽默的教学风格,深得学生喜爱。他说,平时会注意到姐妹俩总是一起上学放学,偶尔有几次,看到妹妹单独来上课,还怕她们发生矛盾了。

“姐妹俩站一块时,还能从表情的细微差别中认出来,但只要分开就会认错。”覃美见笑着说,自己单独碰到姐妹某个人时,他也不敢随便打招呼,“怕认错人。”

填报志愿时,望着两本厚厚的志愿指导书籍,杨生文有点“挠头”。最终,老师们结合两人的高考分数,建议了合适的学校和专业。

(一审:朱蓉 二审:彭治国 三审:周文博)

责编:苏亮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