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科 > 详情
劳动教育如何有效开展?看看长沙这些学校怎么做
时间:2021-04-11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记者 杨斯涵 黄京 实习生 黄禧燕 舒苇航
分享到

三湘都市报记者 杨斯涵 黄京 实习生 黄禧燕 舒苇航

小学生不会系鞋带,初中生不会叠被子、洗衣服,大学生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在少数学生、家长眼中,会不会劳动不要紧,只要成绩好就万事大吉。然而并非如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教育不仅是教会孩子们简单的生活技能,也要教育他们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认识”世界。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不能只落实在课程中,还要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

调研

近九成家长支持学校进行劳动教育

“我认为学校加强劳动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掌握基本劳动技能,提高生存能力。”“劳动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基本技能,更应该让他们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日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了全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研,涉及学校322所、参调者236025人次。近九成的家长认为,劳动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80后”王铭是一名4年级孩子的妈妈,每到周末,她都会特地带孩子去买菜,并且手把手教孩子做饭,“菜做得好不好吃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让她学会做饭,感受到做饭的不容易。”王铭告诉记者,买菜的时候不仅能教会孩子认识不同的菜品,还能通过交易让孩子的计算能力得到提升,一举两得。

记者了解到,超九成的家长认为在中小学开设单独的劳动教育课程很有必要,并表示如果学校安排学生每学期参加一个星期的生产劳动,他们将非常支持。“学校进行劳动教育会针对孩子的各个年龄段进行设计,此外还有同学陪伴,比家长带着做好很多。”长沙市民刘洋认为,如果不进行集中的生产劳动,学校将劳动教育时间分散开来也未尝不可,“每天坚持半小时,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身体,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4月2日,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2008班学生正在上“木工课”。受访者 供图

概况

湖南劳动教育态势良好

“从调研结果来看,湖南省的劳动教育态势良好 。”据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敏介绍,目前来看,湖南学校、师生、家长都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不少学校还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了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学校劳动教育热情高涨。此外,社会也积极配合学生的劳动教育,一些研学旅行、综合实践基地响应政策号召,积极开发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资源。

据了解,为了让孩子们劳动起来,长沙各个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发劳动教育课程。长沙市雨花区中航城小学利用学校周边劳动教育场所众多的优势,开设了系列课程:社区职业体验课程、诗意四季种植课程、环保探究课程、工业制造手工课程、家政服务劳动课程等。以社区职业体验课程为例,自2018年上半年,学校将新裕社区理想家岗位体验课程纳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且做到了定人、定时、定内容、定场地、定评价标准。

同时,湖南对于中小学劳动基地的建设也获得了社会的支持。长沙市雨花区就依托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红星花卉大市场等社会基地,区教育局牵头,组成了区域劳动教育联盟,联盟校共建、共享实践基地,创建了以苗木种植、绿化设计、嫁接培育等为特色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此外,部分学校长期坚持劳动教育,注重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明确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建立了课程体系。这些校本课程有目标、有内容、有评价、有专职教师、有专业实践,进课表,进课堂。系列化的课程,系统化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愿劳动、爱劳动、会劳动的素养。

据杨敏介绍,全省中小学生大都具有较好的劳动态度、劳动意愿及较高的劳动参与度。81.3%的学生愿意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78.3%的学生在今年抗疫期间每天都有必做的家务劳动。52.3%的学生会做一些基本的家常菜。49.4%的学生因积极参加劳动,受过学校表彰。

难点

劳动教育缺乏,整体设计、统一标准

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家庭还是重书本知识,轻劳动与技术,认为劳动教育无关考试和升学,因此可以舍弃。据调查,只有三分之一的家长“要求孩子每天洗碗或连续做其他家务劳动”,三分之一的家长不要求孩子做家务,三分之一的家长也只是提醒孩子应该做家务。67.12%的家庭,家务活由父母承担;还有32.31%的家庭,家务活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承担。这种“全面服务”、“包办代替”有意无意中剥夺和取代了孩子们锻炼的机会,逐渐养成了一定惰性和依赖性。

“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做完作业就是看手机、玩游戏;中学生不少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大学生则是小事不愿做,大事不能做……”业内人士认为,究其原因就是在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习惯与品质方面等基本素养方面需要加强。

同时,部分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缺乏整体的设计,没有独立的劳动课程,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的监管机制。相关数据显示,我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基本没有开设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非单列独立课程,仅以“活动方式”体现在综合实践课程中。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缺乏实践基地、缺少专业教师、缺少必须经费也成为了制约劳动教育发展的原因。调查显示,许多地处城镇中心地带的中小学,校内无空余土地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用地问题难以解决;92.6%的学校没有专职劳动课教师,77.1%的学校也没有聘请兼职的专业教师。

样板

小学

打造“快乐农场”,感知生命成长和收获的喜悦

“等到辣椒成熟时,我一定要亲手做一份‘辣椒炒肉’给爸爸妈妈吃。”近日,在长沙市开福区金沙小学,学生小林左手拿着辣椒秧苗,右手持着铲子,正小心翼翼地把秧苗放入挖好的土里,她告诉记者,“这样的劳动体验,既好玩又有意义。”

记者发现,经过十余年的改扩建,金沙小学已经建成百果园、绿蔬园、规模种植园、桃园、桔园、珍禽园、劳技教室等校内劳动实践场所2000余平方米。在这片“快乐农场”里,春天,学生可以感受栽种、挖土、撒种的劳动过程;秋天,大家一起摘辣椒、收蔬菜,体验丰收的喜悦……在这里,每个学生都能体验一把“小农夫”的快乐。

“这些校内劳动实践场所能给予孩子‘劳动自由’,让孩子更多地去融入团队劳动实践。同时,通过努力打造劳动教育区域特色亮点,能够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该校校长李洪波告诉记者,“快乐农场”是一个集学习、劳动、体验、探究于一体的教育综合体,学校各年级每周设2节劳动课,每月1次集中劳动日,通过劳动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强化劳动教育,语文课让学生到基地观察、了解大自然;数学课让学生去丈量、规划;科学课让学生观察、识别动植物;美术课描绘蔬菜花卉果实……

除了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习,享受收获的喜悦,长沙市砂子塘吉联小学还将部分农作物在公益平台拍卖,拍卖所得捐赠给社区贫困家庭、福利院小朋友。“新时代学生劳动教育,不仅承载着劳动育人、劳动创新的时代任务,更承载着引领学生投身公共服务的教化功能。学校与农科院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实现‘以劳立德,以劳促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多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新方式。”长沙市砂子塘吉联小学校长朱鸿雁说,学校设有多个校内外自主管理实践基地,参与基地实践劳动的学生年均达600人次。

(长沙市开福区金沙小学的孩子们感受丰收的喜悦。 受访者 供图)

中学

学收纳做木工,让学生识得人间烟火味

首先剪出保险箱的轮廓,并用透明胶和胶水黏贴好;再剪出密码开关,用牙签钻洞固定;最后画好密码盘,设置好密码……4月5日,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学生刘在宇用废纸箱、牙签、胶水等工具制作了一个微型保险箱。据了解,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学校会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给他们布置“特色”劳动作业。

“高一军营生活体验,高二农村生活体验,高三企业生活体验”是湖南师大附中历时近30年铸造的素质教育品牌。2020年,学校为应对新高考及按专业填报志愿的新模式,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入“成长导师制”,并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同时兼顾疫情防控,以班级分组分队的形式,让学生依照兴趣加入到不同的课题当中,深入企业和乡村进行生产劳动,完成从课堂到社会、从书本到实践的跨越。

“基础教育在一个人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有学业基础之外,还有品德基础、素质基础、能力基础,这些基础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去培养,去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社会、观察世界。”校长谢永红表示,在湖南师大附中,“三体验”“两服务”等综合社会实践已成为必修课。

和湖南师大附中一样,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劳动动手能力。4月2日,学校联合湖南雨花非遗馆举办校园木构传承工坊启动仪式。校长龚玉刚介绍,目前,学校每周开设木工课四天,初一年级按班序进行上课,每班每次上课时间为8小时,授课内容为传统木工工具的使用以及木质构造作品制作。“希望木工工艺课程助推学校劳动课程体系的实施,培养出更多具有劳动创造力、工匠精神的学生。”

据悉,中雅培粹学校积极探索具有中雅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构建了“三品四新”劳动课程教育体系:每周做一次“多品类”的家务劳动,每月购一次“优品质”的家常食材,每期学两道“好品味”的家传美食;每周必修一次校园劳动“新体验”,每季必修一次志愿活动“新服务”,每期必修一次劳动创造“新课程”,每年必修一次劳动研学“新实践”。

高校

在专业课中培养劳动技能,磨练劳动意志

新年新气象,旧貌换新颜。2021年年初,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士官学院陆航大队组织学员对宿舍进行卫生清洁和改造维护,用劳动来启动新的一年,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校园贡献力量。“开展这样的活动感到很暖心很团结。”士官学院教导员李卫华亲自带领学生粉刷墙壁,他表示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集体责任感,又培育了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

据了解,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课堂上,劳动教育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进入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要完成规定劳动任务,才能获得劳动教育课学分,学分不达标,不仅直接影响综合素质测评成绩,还影响评先评优、推优入党;课堂外,结合高职学生专业特点,学院成立有劳动教育社团、专业兴趣小组,通过举办劳动技能节或劳动技能竞赛,组织研学旅行、顶岗实习、支农助教、爱心助残、义务维修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学工学农,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社会服务等环节丰富劳动体验、增长劳动技能、磨练劳动意志。

“劳动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作为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下属首批“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一直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劳动锻炼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持续不断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探索

为寻求解决我省劳动教育目前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正在实施重大决策咨询课题——《湖南省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组织及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XJK20JCZD04)。课题组组织全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专家,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提出全面加强我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建议。记者发现,“三四六”成为建议中的“关键词”。

“三规范”:明确各学段劳动教育重点,将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劳动教育要落实,必须要明确各学段的劳动教育重点,并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机衔接。”课题组主持人、省教科院基教所所长刘建琼介绍,所谓“三规范”即规范课程设置、规范教育内容、规范教育评价,并全面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课究竟该怎么开设?刘建琼认为,一个小目标是: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开足开齐劳动教育必修课。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同时每周还要有相应的课外校外劳动时间。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包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等。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大中小学每学期设立劳动周,或每月设立劳动日。高等学校也可以每学年设立劳动月,集中落实劳动周要求。”

谈到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刘建琼说,应该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比如,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而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亲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同时要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劳动教育的评价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刘建琼说,要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激励机制。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要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全面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建立劳动教育信息化评价系统。”此外,还要建立诚信机制,实行写实记录抽查制度。将学生劳动素养监测纳入教育质量监测,并发挥监测结果的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比如高中、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要建立劳动实践学分制度,高中学分兼顾必修课学习和课外劳动实践,普通高校、职业院校重点考核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验实训、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的表现。”他还建议要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3月13日,湖南师大附中七年级师生们来到浏阳致远园林研学基地,参加“希望树上种春天”植树节活动。 受访者 供图

“四推进”:劳动教育要融入生活、与其他学科融合,家校社协同实施

针对劳动教育条件受限等系列问题,课题组专家、省教科院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董仲文认为,要通过“推进劳动实践”、“推进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融合”、“推进家校社教育协同”、“推进校园劳动文化建设”,让劳动教育不再是一场空洞说教,而是学生真实的劳动、亲身实践。

在推进劳动实践上,学校要将劳动实践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同时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比如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开展种植养殖、设计制作、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让劳动实践活动成为学校里受学生欢迎的活动。”董仲文说,大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研学旅行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班党(团、队)会活动、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学工学农、专业服务等。“要求学生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

同时,要推进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学科融合。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技术和高等学校公共基础课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实施劳动教育的机制。”董仲文说,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础,而社会要为劳动教育创造实践机会,搭建实践平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共同参与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开放实践场所,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条件。中小学还可以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基地)’劳动教育模式,让家校社教育形成合力;职业院校、普通高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劳动教育。”

为推进校园劳动文化建设,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将劳动育人融入学校的治校理念、校训之中。“比如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养育劳动意识和劳动自觉。还可以打造劳动岗位体验、校园工匠等活动,扩大劳动育人影响。”

“六加强”:建立健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健全的保障机制,方能将劳动教育中场地、师资、安全等系列问题,得以破解。”省教科院副院长杨敏说,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安全保障、专业支持和督导宣传,建立健全全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在场地建设上,可以建设一批标准化‘农业+’‘工业+’‘科技+’‘文化+’等行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杨敏说,为加强师资队伍,可以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聘任制度。“比如各中小学、大学各院系配备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或聘请劳动模范、工匠人才、技术能手等为导师,或聘请当地相关行业能工巧匠、生产能手、非遗传承人和有一技之长的校内优秀教职工等为实践导师。”他认为还要大力倡导学校间劳动教育师资交流共享,并将劳动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省、市、县(区)级培训。在省市县级教师职称评定、教学成果评审、评先评优等项目中,将劳动教育单列。

如何加强安全保障?杨敏认为,要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担机制。同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劳动实践活动安全事件。

为加强专业支持,省市县教研机构要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中小学建立劳动教育教研组。同时要深化劳动教育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还要创新教研方式,研发劳动课程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加强督导和宣传上,可以把劳动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体系,同时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及时推广地方和学校典型经验。”

责编:陈舒仪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