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湘快评 > 详情
用人性化服务填平老年“数字鸿沟”
时间:2020-11-26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评论员 张英
分享到

三湘都市报评论员 张英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11月24日公布。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提出了20条举措要求。(详见本报11月25日A01版)

整个方案围绕的是如何方便老年群体在“智能化”生活日益普及的前提下的生活,譬如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对老年人等群体可采取凭有效身份证件登记、持纸质证明通行、出示“通信行程卡”作为辅助行程证明等替代措施。

智能化无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在互联网和手机上成长起来的中青年人群,自然乐享了科技发展带来的极大便捷,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群体在当前的智能化生活中已经成了最为尴尬的一群人。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哈尔滨一位老人因无健康码遭公交司机拒载,并因耽误时间而招致车内其他乘客不满;近日,宜昌市一名老人独自冒雨前往柜台交医保,被工作人员告知,“不收现金,要么让亲戚代缴,要么自己在手机上支付。”老人不知所措。

三十年前,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就提出了“数字鸿沟”概念。尽管至今,数字鸿沟仍是一个小众化的生涩词汇,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对给社会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它所阐释的问题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即智能生活加速发展的背后,衍生出新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化问题。网络支付、人脸识别,“健康码”出行等,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加强推广无可厚非,但这其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在老年人群日益庞大的当下,任何技术创新和推广进步,都必须考虑到这个庞大的群体,兼顾他们的现实需要。

此次国务院公布的《实施方案》立足于社会需求,其目的就是要求各地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重视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解决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问题,着力化解老年人在智能化生活前的尴尬。这一出发点无疑值得叫好,体现了公共决策的温度,而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则必须要全社会的共同配合。有人就给出了一些建议,如优化智能终端的软件设计,保留线上、线下双渠道;开设相关课程,由社区、老年大学等组织教导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设备,拉近他们与智能化生活的差距;亲人积极作为、及时补位,对父母进行“文化反哺”。其实现在不少地方也都在努力为老年人提供相关服务,让老年人便捷获取服务信息,简化操作程序,推出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服务。

日新月异的智能化发展,可能很难停下来等一等老年人的步伐,但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个群体。在技术创新中给他们留一个“缓行通道”,提升对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质量,这些都可以弥补因智能生活加速发展而造成的不平等和分化,也是便民利民、以人为本的内涵所在。

责编:胡元媛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