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科 > 详情
轻轻的,“网红院长”单霁翔带着紫禁城里的那些事来了
时间:2020-01-11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记者 杨斯涵 黄京
分享到

三湘都市报记者 杨斯涵 黄京 摄影 通讯员 郑晓光

“要让文物‘活起来’,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1月10日,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在中南大学开讲,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张张唯美的照片都在讲述着故宫的往事,畅谈着故宫的改变与未来。现场,金句频出,掌声笑声不断。

据悉,这是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中国银行、故宫博物院举办“资助育人·文化艺术进校园—2019故宫系列活动”,在沈阳、长春、哈尔滨、合肥、济南、长沙6个城市的6所中央部属高校举行。单霁翔表示,2020年,紫禁城将迎来600岁“生日”,计划引入5G技术,运用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等打造“智慧故宫”。

修古物、扩区域,唤醒“沉睡故宫”

“这个地方一共有3个名字:紫禁城、故宫、故宫博物院。”2012年1月,单霁翔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正式执掌“紫禁城”。这个地方拥有这么多的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最珍贵的一座宝库;世界上每年接待观众最多的博物馆,按理说,在这里工作应该让人充满自豪感、责任感。可当他成为一名故宫博物院员工,每天走在观众中间,设身处地地体验人们的参观感受时,却发现这些世界之最竟然很难真正体会到。“因为这些世界之最还没有完整呈现出来,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99%的文物藏品在库房里面沉睡,展出的文物不到1%;70%的区域开放不到,观众看不到……单霁翔说,在这里有的是大多数观众随着导游的小旗盲目前行,“到此一游”。让他影响最深刻的就是“故宫跑”。当时,为了能尽早欣赏到《石渠宝笈特展》,每天院门一开,观众便赛跑般到武英殿看特展——观展成了拼体能,老人拼不过年轻人只能站到后面,这已经成为故宫新的景观。

为了避免再发生“故宫跑”,故宫博物馆当天下午就赶制了20个牌子,又做了1000个胸牌,第二天《石渠宝笈展览》运动会开幕了。开幕式以后还有入场式,当天提前半小时观众入场,第一组入场、第二组入场、第三组入场……“全世界博物馆观众参观有“入场式”的只有故宫博物院。”可是,当天观众们来的确实太多了。为不辜负观众,故宫博物馆决定当晚不闭馆,当最后一位观众走出故宫博物院的时候,天都快亮了。

“不能再让大量的文物藏品都沉睡在库房里面。”单霁翔说,因为‘故宫跑’事件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故宫博物院不断扩大开放区域,不断举办优质展览的信心。2002年故宫博物院只开放30%的区域,2014年是重要的转折点,开放区域超过了一半,达到52%,2015年提高到65%,2016年又提高到76%,每年以10个百分点的增速发展,目前开放面积已经达到了80%。

“今年,故宫的古建筑保护工程也将完成。”单霁翔说,2002年,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郑欣淼一上任就下决心用18年时间,把故宫1200栋建筑都修好。如今,这个目标即将达成:武英殿修好之后成为陶瓷馆,慈宁宫修好后成为雕塑馆……紫禁城外属于故宫管理的地方,比如大高玄殿也已经修复。“做好文物保护要认识到文物为谁保护,由谁来保护。更要认识到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传承才是目的。让子孙后代能世代享用文化盛宴。”

拍视频、做文创,打造“网红故宫”

“过去,旅游部门告诉人们,到北京要做三件事:逛故宫、登长城、吃烤鸭。去三个地方,有时候还堵车,效率不会很高。我给大家推荐的路线是最可取的:参观故宫、登故宫的城墙、吃故宫的烤鸭。”在现场,单霁翔用20分钟带着观众们“逛”起了故宫。他说,现在,故宫的城墙也开放了。过去,人们走到神武门前,意味着即将走出故宫博物院,而今天人们走到神武门前会发现,在神武门城楼里面有两层大型展厅,常年举办引人入胜的展览,沿着城墙走还会有惊喜,可以走进过去只能远远眺望、远远拍照的角楼,在角楼里面制作播放一段25分钟的虚拟现实影片,告诉观众如何把上万块木头通过榫卯结构,组合成三重檐七十二条脊的美丽角楼建筑。

故宫博物院即使开放再多的区域、举办再多的展览,每年到故宫博物院参观的观众仍然是全球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充其量就是接待千万级观众的博物馆。如何才能成为亿级观众的博物馆、10亿级观众的博物馆呢?

“要靠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单霁翔介绍,从2016年起,故宫博物院在全国博物馆中率先把全部文物藏品都通过网络公布展示,观众可以在故宫网站上,查阅到故宫博物院1862690件文物藏品中任何一件藏品的基础信息。目前故宫博物院搭建了三个摄像室,使用高清晰摄像技术,将文物藏品、古建筑的照片和信息,源源不断地传至网站,使人们在家里也可以看到一个全景的故宫、亲切的故宫博物院。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映后影响很大,在豆瓣上得到9.4分,超过当时热播的《琅琊榜》和《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其中点赞最多的居然是年轻人,特别是在校的同学们,令人非常高兴,感到当今年轻人很了不起。”据单霁翔介绍,因为这部纪录片,每年希望入职故宫博物院的同学们持续增长,今年故宫博物院有88名新员工的名额,共有4万多名在校学生报名,“经过严格地筛选以后,1.7万名学生参加了考试,其中不少年轻人希望到故宫博物院来‘修文物’。”

文物藏品、故宫故事可以在线上了解到,如何才能让文化遗产走下“神坛”,更接地气呢?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努力通过研发文化创意产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希望更多的观众能把故宫文化带回家。

去年,故宫走进美妆界,推出了多款口红,一度被买断货。故宫的文创,如今是文化大IP,单霁翔说,目前为止,故宫研发了上万种文创产品,覆盖生活方方面面。“我们下决心,要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要更好地体现品质和文化多样性。”他认为,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不仅要深入研究人们的生活,根据人们不断变化的生活需要进行研发,这样人们才愿意把故宫文化带回家;还要深入挖掘属于自己的资源,把鲜为人知的资源凝练出来,和文化创意产品对接,人们才会喜欢。“人们对太和殿的藻井印象很深,为了满足人们把藻井文化带回家的心愿,我们做了藻井伞;人们对于古建筑上的脊兽印象很深,为了满足人们把脊兽文化带回家,就做了脊兽夹子……”

此外,故宫博物院更多的教学活动是深入社区、深入学校,特别是开展面对学生的校外教育。去年故宫博物院共举办了6万多场教育活动,无疑是全世界博物馆大家庭中,开展教育活动最丰富多彩的一座。例如举办多年的“故宫知识课堂”每次开班都会爆满,同学们在这里串朝珠、绘龙袍、画盘子、做堆绣、做结彩、包粽子、做拓片,所有的项目全部免费,故宫博物院大量经费投入到教育上面,这是最值得的,同学们在博物馆里成长,将来一定是对传统文化热爱的一代,对博物馆有感情的一代。



建APP、签合作,创建“智慧故宫”

“什么是‘5G故宫’?”在现场互动环节,一名学生给单霁翔送上了一封贴有故宫文创胶带的信件,并表示她对“5G故宫”非常感兴趣。

“‘5G故宫’实现以后,观众能够更方便、自主地参观故宫博物院。”单霁翔介绍,最近,故宫博物院与华为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5G故宫”,在全时空、全天候监测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的同时,还要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观众走进故宫博物院,打开手机就能够知道今天有多少项展览,每个展览什么内容,需要参观的展览在什么位置,展厅里面现在有多少人在观;如果想上洗手间,打开手机就可以知道距离最近的洗手间在什么地方,有几个坑位空着;要想喝茶打开手机就可以知道有几个茶室正在开放,都沏的是什么茶,有什么新书可以看;要想买故宫文化创意产品,打开手机就可以知道要买的文化创意产品在那个地方正在售卖,存量有多少。“以上说的这些其实还算容易做到的事情,只要突击整治、持续保持就可以实现。都不是真正的挑战,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为每天大量进入故宫博物院的观众服务好,挑战的严峻在于故宫博物院观众数量的增长速度太快。”

此外,记者了解到,故宫博物院进一步应用数字技术,在天安门北面的端门建立了数字博物馆,在这里不但有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而且所有项目都是深入挖掘故宫文化遗产资源内涵所进行的原创。例如故宫有1200栋古建筑,通过“数字地图”可以知道这些古建筑的信息;故宫博物院收藏有1500件地毯,通过“数字地毯”可以了解这些地毯的图案;最为震撼的还是虚拟现实(VR)影院,现在已经有7部(VR)影片在这里循环播放,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感受……经过三年零四个月的努力,故宫博物院终于建成了“数字故宫社区”,并开始从资源数据化,走向数据场景化,从场景网络化,走向网络智能化。

“故宫博物院计划在2020年建成‘智慧故宫’。”单霁翔认为,让文物活起来,不要让文物被锁在库房里,让文物重回人们的生活,展现它们的魅力和尊严,成为促进人民生活的积极力量,“我们终于兑现了一个庄严承诺,就是在5年前故宫博物院对社会宣布,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责编:陈舒仪

来源:三湘都市报